当前位置:首页>战役历史

淮海战役中的后勤保障:543万群众奋勇支前

日期:2020-05-29 18:00 浏览次数:20885 作者:

 白刃喋血、烽火铁骑、群雄争锋、风云际会……关于这场战役的许多故事我们并不陌生,然而,在数字面前,一切惊险的传奇和瑰丽的诗歌都失去了分量。

事实上,伟大的战争图景是用壮阔的数字勾画出来的。

有这样一份电报让人久久思考1948年12月初,中央军委发出如下指示:“参战部队每人慰问一斤猪肉、5包香烟,不抽烟的慰问同等价格物资。”

大战在即,千军万马的生死博弈,瞬息万变的运筹帷幄……最高统帅部有多少事要做啊,但这一斤猪肉、数包香烟的区区之事,却作为军委指示下发,足见战场保障、后勤供给之重要、之紧迫。

无论是老话讲的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还是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观念,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物资保障。那么,60万大军需要什么粮食:每天必须保证500万斤,战役期间需要筹备9.6亿斤;

弹药:除了部队携带量外,至少还得补充300万吨;

担架:作战就有伤亡,需备20多万副;

被装:渐入冬季,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、一双棉鞋……

而且,需要保障的作战地域,分布于今天的江苏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河北5省,纵横3000公里;

而且,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后方,没有铁路、公路、航空运输线;

而且,恰如聂凤智将军所说:战役打的就是时间差,为了赢得时间,部队每天以70公里速度开进,利用夜间、风雪天出击……都是家常便饭……

这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我们是怎样完成的呢?一位老战士说得好我军的后方,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小推车上。

这决不是形容。且看下面的数字上述所有的这些辎重装备、弹药粮秣,80%是由支前民工以人背、肩挑、车推等方式实施完成的。为此,一共出动小推车88万多辆,挑担31万副,而上阵的民工达543万人。或者换一个说法,那就是每一个战士身后,都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战。

与此同时,在纵横5省的战场上,还有上百条水陆运输干线,数百处兵站、民站、粮站、伤员转运站……星罗棋布,组成一张庞大的支前保障网……

有一个数字震撼着记者:战役胜利后,人民筹集的军粮还剩余约5亿斤。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,当时的解放区的人民刚刚翻身解放,家里并无存粮。加之连年天灾、土地歉收,人民依旧缺衣少食。但他们却勒紧裤带,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粮食,毫无保留地送到前线。老百姓知道粮食的分量,如一首歌谣唱的:粮食就是命根子,打赢敌人的老本钱。

  有一部描写淮海战役的电影,内容早忘了,影名却陡然涌入脑海《今夜星光灿烂》。是的,那543万人民群众,就像历史天空的满天繁星,我们不一定都能叫出名字,但那苍穹星光却永远灿烂。

浩瀚江海,只能掬水一瓢。让我们从淮海战场的几个顺口溜说起吧:红高粱、红辣椒和红萝卜咸菜,这就是著名的“三红”支前民工们车上装的是大米、白面,自己吃的却是自己带的这“三红”。一首歌谣至今听来依然让人心涌热流:“一条扁担两头弯,千里遥远来支前。一头挑的是白面,一头挑的是炮弹。白面送给同志吃,送上炮弹打坏蛋。”

蓑衣、竹竿、葫芦瓢则为支前“三件宝”运输征途漫漫,蓑衣抗风雪,竹竿趟河流,葫芦瓢盛饭舀水当脸盆。山东泗水县“模范运输团”由907辆小车组成,“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”的小推车队伍仅用3天就辗冰踏雪200多公里,运粮5.6万公斤。不要忘记,带队的是年仅18岁的姑娘朱永兰;山东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带领支前小车队,从家乡山东省莱阳县出发,随军转战整个淮海战场。

担架、担架车、担架篷被称为支前担架队的“3大发明”根据战场实际,担架有抬着走的、拉着行的,更有可防风挡雨的。战役中,战场上担架队完成了9.8万伤员的转运任务。为了保护好这近10万个生命,他们用身体掩护伤员、用喝水的瓢给伤员接大小便,甚至在自己受伤后,依然以钢铁的意志坚持完成转运任务……

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。”陈毅元帅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,元帅专门为担架队写下的一首温情小诗同样令人难忘:“担架队,几夜不曾睡。稳步轻行问伤病:同志带花最高贵,疼痛可减退?”

不需去问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这样做,为什么能这样做,淮海战役胜利后,颁发给支前民工的一面锦旗上已经把答案写的明明白白支前,人民自己的事业。

来源:

投诉建议